2011年12月4日

別強說愁

home

曾經有段時間我很羨慕一些人的照片,應該說,即便到今天,我還是很佩服一些擁有自己攝影味道的人,他們總是很懂得怎樣拍一張“照片”。
那段時間我總是在想我自己的照片是哪裡出了問題,即便很用力拍了,那感覺還是比不上那些人輕鬆捕捉下來的畫面。
但後來也漸漸想通這些事。

以前在荒木的書中看過一句話:照片的完成度太高的話,就是一張很無聊的照片。當時並不是很懂這個意思,但後來似乎有點明白了。
還記得曾經聽過柯錫杰老師對我說的一段話:現在大部份的人總是會把照片拍得很漂亮,讓照片可以完整呈現當時的環境與景物的顏色而滿意。
當然,照片很漂亮,但是也因為這樣,你把所有的一切都塞給了觀看照片的人,所以也沒有了「空間」。

什麼是空間?

柯老師說,照片必須要有心靈空間、呼應空間、情感空間,必須讓照片中有這些的空間,觀看照片的人才會有個地方停留下來好好的看你的照片。

我用比較簡單的方式,換個方式來解釋,在數位的環境中,每天都有千萬張照片被拍下來,而且相機越來越好,拍出來的照片也越來越真實。
於似乎我們開始痲痹了,一張平凡寫實的照片,只要跟我們日常生活眼前所見類似,那就幾乎引起不了我們的興趣。
或許你可以這樣想,由於我們人眼平常看是沒有淺景深的效果,所以只要是有淺景深的照片,至少都是比較吸引人的。
同樣得道理,在充斥著無數的數位照片的年代裡,為何現在 Lomo 與 底片沒有被取代,反而變成一種獨特而且討喜的風潮,
我想,也跟這因素有很大的關係。

那些少了細節,多了很多意外的顏色,以及模糊看不清的部份,恰好的把許多結構體都打壞掉了,於是所謂的空間也跑出來了。
當然荒木與柯老師所說的話,有更深一層的涵義。只是你不得不認清數位照片的高解析度的確是一件很無聊的事。
也或許是說,人們似乎本來就不是那麼希望把眼前的事物看的那麼清楚。

只是,我並不是那種拍了一些畫面,加了幾句文字,就會把照片變得很有感覺的那種人。畢竟那不是我擅長的。
但往往我在逛著網路相簿時,總是有許多照片搭著一些硬搭的文字,然後圍繞著很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氛圍。
當然,文字我看的懂,透過文字我或許能明白那張照片的用意,但似乎意義顛倒過來了,照片只是在輔助你文字的力量而已。
我是覺得,我們都要想想如果把文字都抽掉,那回歸到最單純的照片本身還剩下什麼?

所以我後來期許自己,就是別強說愁,因為我也明白自己對於攝影的直覺來說,沒有天份,也有太多成見導致看不清楚很多事物。
因此就更不需要為了營造什麼氛圍而刻意的做些什麼。而是要更踏實的去學習自己對於攝影的本質解讀是什麼。

話說到這,看看最上面這張照片,感覺是什麼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